小提琴 (Violin),高音區(qū)弓弦樂器,由古代弦樂器長期在歐洲演變而成,到十八世紀形狀基本固定。
小提琴在管弦樂隊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樂器。其演奏手法很豐富,表現(xiàn)力很強。它主要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是樂隊中主要的旋律樂器,對于快速的樂句、音階及琶音進行均能勝任自如,作為和聲襯托也很有表現(xiàn)力。在獨奏時,它色彩變化多樣,炫技性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那美妙動聽的琴聲誘發(fā)過藝術(shù)家們多少天才的想象,帶給人們多少非凡的藝術(shù)享受。所以,人們稱它為樂器之 “ 皇后 ” 。
小提琴裝有四根琴弦,弦與弦之間的音程關(guān)系為純五度,用高音譜表記譜,音高是固定的:一般地說,*弦的音色明朗的、清越的;第二弦的音色是柔和的、優(yōu)雅的;第三弦的音色是如歌的并稍有緊張感;第四弦的音色是深沉的、寬厚的。
定弦注意事項:
1 小提琴的定弦為五度固定定弦。初學者校音時,可用校音器來校對每根空弦,熟練掌握之后,只校對準A弦,然后分別校對A、D兩弦,再是A、E兩弦,用雙音進行調(diào)音,反復校對直至四根弦校準為止。
2 校音時,若弦軸太緊擰不動時,可涂上少許鉛筆芯或干肥皂;若太松打滑,可涂上少許松香末或粉筆末。
小提琴的音域比較寬廣,從g 到a4四個八度。樂隊常用音域是從g到a3(即從*把位到第七把位)。
小提琴有四根弦,所以在總音域中的許多音可以在幾根弦上同時存在,但是不同弦上的同一音高的音,其音質(zhì)、音色就不完全相同。在四根弦上 ,E弦上的高音(高把位)用得最多,其次是A、G弦,而D弦上的高音用得較少。這是因為弦音低其高音部分發(fā)音較悶并且緊張,所以較少使用,但G弦上的高音由于緊張有力(它是最外的一根弦可以拉出較強的力度)在情緒激動時,用G弦和G弦上較高的音(高把位)來演奏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線譜
五線譜是由五條距離相等的平行線組成,線的名稱是由下往上依次稱為*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線中間的空白部位稱為 “ 間 ” ,間的名稱也是由下往上依次稱為*間、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
高音譜號( G譜號)
五線譜的線和間是用來表示音高的,譜號決定線和間表示什么音。各線間都分別表示一定的音高,不夠用時可在五線譜的上、下方再加用短橫線來輔助。
音符
音樂中用以記錄音的長短的符號叫音符。它由符頭、符桿、符尾組成。
音符除以不同的形狀來記錄音的時值外,還以符頭在譜表上的不同位置來表示音的高低。音符分單純音符和附點音符兩種。
休止符
表示聲音停頓的符號叫休止符。休止符分單純休止符和附點休止符。
附點
附點記在音符和休止符的右邊。附點增長原有音符二分之一的時值。
復附點 (亦稱雙附點)
即音符或休止右邊有兩個附點,第二個附點再增長原音符或休止符四分之一的時值。
小節(jié)線、小節(jié)、終止線
用來劃分節(jié)拍的垂直線稱小節(jié)線。兩條小節(jié)線之間的部分稱小節(jié)。記在樂曲末尾的復縱線(用一粗一細),稱終止線,表示樂曲到此結(jié)束。記在樂曲明顯分段處的復縱線(用兩條同樣粗細),表示樂曲到此告一段落。
音級
具有七個唱名(do、re、mi、fa、sol、la、si)或音名(C、D、E、F、G、A、B)中任何一個名稱的音,每一音級有數(shù)種不同的音高,用變化音記號區(qū)別,各音級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為音樂中一切音高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第Ⅰ級 —— 主音;第Ⅱ級 —— 上主音(導向主音的上方鄰音);第Ⅲ級 —— 中音(主音、屬音的中間音);第Ⅳ級 —— 下屬音(主音的下方屬音);第Ⅴ級 —— 屬音(主音的上方屬音);第Ⅵ級 —— 下中音(主音下屬音的中間音);第Ⅶ級 —— 導音(導向主音的下方鄰音)。
半音、全音
半音稱為小二度。兩個半音是一個全音,全音稱為大二度。一個八度可分為12個半音。
音程
兩音之間的距離,叫做音程。音程里又分為同時發(fā)響的和聲性音程與先后發(fā)響的旋律性音程兩種類。計算兩音間隔的音程單位,用 “ 度 ” 來表示。
音的主要特性之一,指聲音的長短,由發(fā)音體持續(xù)振動時間的長短所決定。在音樂中主要表現(xiàn)在節(jié)奏和節(jié)拍中,不同時值的音,由許多不同的符號來標記,如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在時值上的有組織的連續(xù)。是音樂的最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之一。
同時值的節(jié)奏單位不斷反復的序列。亦即強拍與弱拍有規(guī)律地循環(huán)出現(xiàn)叫節(jié)拍。處在重音位置的單位拍叫做強拍,處在弱音位置的單位拍叫做弱拍。
拍子(拍號)
節(jié)拍的單位,用固定的時值來表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在五線譜中以記于譜號與調(diào)號右旁的位于第三線上下方的兩個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上面的數(shù)字說明每小節(jié)內(nèi)單位的數(shù)目,
下面的數(shù)字說明作為單位拍的時值。
音階
在一個八度中,按照一定的音高關(guān)系依次排列的一列音,叫音階。
以C大調(diào)為例,第三音和第四音(mi和fa)之間,第七音和第八音(si和do)之間的距離都是半音,其他相鄰兩音間的距離都是全音,稱為大調(diào)音階。以音名C為主音的大調(diào)音階,稱為C大調(diào)音階。
小調(diào)音階:以la為主音,由la、si、do、re、mi、fa、sol七個音組成。它有三種形式:
1 自然小調(diào)
它與大調(diào)一樣,也是由七個音級組成,與大調(diào)不同的是半音在第二音和第三音(si和do)之間,第五間和第六音之間,其他相鄰兩音間的距離都是全音。自然小調(diào)所使用的音和關(guān)系大調(diào)完全相同,但主音不同,音階排列不同(也稱平行調(diào))。大調(diào)與關(guān)系小調(diào)的主音,相差一個小三度。如C大調(diào)的關(guān)系小調(diào)是a小調(diào),a小調(diào)的關(guān)系大調(diào)是C大調(diào)。
2 和聲小調(diào)
在自然小調(diào)的基礎(chǔ)上,升高第七音(#sol),第六音和第七音(fa和 #sol)之間為增二度,第七音到主音形成半音關(guān)系。
3 旋律小調(diào)
在自然小調(diào)的基礎(chǔ)上,上行時升高第六音和第七音(#fa和#sol),下行時又將這兩個音還原。
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姿勢和方法
1.身體姿勢
姿勢的真實含義,是變化著的動作。姿勢產(chǎn)生于動作:由于要演奏便必須動作,由動作的需要而產(chǎn)生姿勢;姿勢又為動作服務(wù);好的姿勢使動作方便,演奏有效。正確姿勢是保證學生的演奏水平高度發(fā)展的基礎(chǔ)條件之一。
學習演奏小提琴,在初學階段,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如果演奏姿勢不正確,會直接影響到運弓發(fā)音、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正常發(fā)揮。小提琴可以采用坐和站兩種演奏姿勢。
坐姿是重奏、合奏時采用的姿勢。要求要坐端正,腰挺直,身體不能靠在椅背上來(*坐在椅子靠前部分)。要選擇高一點的椅子,使右膝部分稍能伸展,這樣,在演奏E弦上半弓時不致碰到右大腿。(年齡較小的學生,為了減少身體疲勞,每次練琴也可用小部分時間坐著練習)。
站姿是獨奏和練習時采用的姿勢。要求身體自然直立、放松,雙腳左右分開(與肩寬一致)
成八字形,全身的重心平放在兩腳上。在演奏時,可隨著樂曲的思想感情和由此而引起的內(nèi)心激動而適當?shù)刈匀粩[動身體。但要避免演奏時過份的身體動作,因為過份的動作不僅看上去不舒服,而且還要不斷地調(diào)整弓與琴的關(guān)系,這會給演奏中帶來很多的不利因素。
2. 夾琴
①右手拿起琴(大拇指在琴的面板上,其他四個手指在琴的背面)。
②拿起來放在左肩上(手仍拿住琴,頭在自然的位置,用琴的腮墊和左腮挨近)。
③用下顎和左肩夾住琴(琴身與人的肩膀構(gòu)成45度角,琴面稍向右傾斜,琴的方向稍偏左)。夾琴的角度(稍向左或右移動),取決于左右手臂的長短,一般以弓尖部分在琴弦上的位置與琴馬平行,與琴弦成十字為佳。
④左手單獨的做成持琴的彎曲(這時琴可以放在一旁)。
⑤左手食指的指根和琴頸接觸,大拇指和琴頸接觸(做這一動作可以先用右手拿住琴,然后再放在肩上)。
⑥左手手掌向內(nèi)彎曲呈半園型。(使手指前后排列和指板方向一致,腕部和小臂基本保持平直)。
⑦左手四個手指擺好四度的位置。
3. 左手和左臂的姿勢
左手的各個部分、手指、腕、臂、肘都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一個演奏器官的整體,每一個部分的動作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四個手指在演奏時經(jīng)常保持著基本位置(四度關(guān)系)在任何一個把位都應(yīng)該如此。左臂的向左向右的轉(zhuǎn)動,對手指和指板的關(guān)系起調(diào)節(jié)作用,使手指演奏任何一根弦上的音都處在一個自如舒服的位置,在拉G弦的時候手肘便為了適應(yīng)這個位置而向右轉(zhuǎn)過來一些,在拉E弦的時候便向左轉(zhuǎn)移一些,這樣肘便起著像船上的舵一樣的作用,因此把這樣的動作稱為 “ 左臂的舵式動作 ” 。
當由低把位換向高把的時候,左臂同樣有變化,它一面是更多彎曲了一面又向右轉(zhuǎn)動來適應(yīng)手指在高把位演奏的需要。
為了弄清楚這兩種形式的動作,可以用演奏一個固定把位的兩個八度音階和一個三個八度換把位的音階為例來仔細的觀察臂是如何動作。
4. 持弓和運弓
首先,拿的不是弓,而是一枝鉛筆。
1. 右手手心朝上自然的平放在桌子上。
2. 把一枝鉛筆放在手上,一端放在小指的頂端,一端放在食指的第二關(guān)處。
3. 大拇指微的彎曲著用指尖(稍偏右那部分)放在中指和鉛筆接觸的位置上面。
4. 四個手指彎攏起來輕輕的抱住鉛筆,同時大拇指也隨著拱起一些來。
5. 手如上面已做好的樣子,然后翻轉(zhuǎn)過來手心朝下,手指關(guān)節(jié)上、下活動自如。
6. 小指不能僵直,而應(yīng)松弛,自然彎曲地立在弓桿上,以抵消支點另一端弓的重量。
如果每一個動作都做得很準確的話,當翻轉(zhuǎn)過來我們便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成了一個很美好的握弓姿勢(當然手里拿的還是一枝鉛筆)。接下來可以用同樣的步驟在提琴弓上操練,為了減少學生心理上的緊張和小指的驟然負擔過重,可以先在弓的其他部位開始做(例如在弓的中間)。
手部正確的持弓有很大的意義,弓法的正確與否和持弓的方法關(guān)系很大,好的持弓在外形上看來沒任何一個關(guān)節(jié)是突出的、生硬的,而是柔軟的、舒坦的,如果發(fā)現(xiàn)那一個指節(jié)是繃緊或是手指僵硬的,這便會很大的影響發(fā)音的自如和弓技弓法方面技術(shù)的發(fā)展。
5.如何開始運弓
握好弓后即可學習運弓。先從中弓開始,理由是,小臂的動作比起大臂來要容易一些,中弓是小臂的動作,手腕的配合動作容易作而且會比較正常的發(fā)展不會造成任何造作的現(xiàn)象,從中弓開始再逐漸的向兩端伸展會使學生拉奏出寬闊的音,這三個優(yōu)點都是以上、下半弓或全弓開始練習難于具備的。用全弓開始是手腕大臂小臂全面配合很復雜的動作,這對剛開始學琴的學生是困難的;從上半弓開始看來容易,但是由于拉上半弓弓尖時手腕很突出的下塌陷,會在開始時造成不自然;拉下半弓主要動作在大臂,這當然是很吃力的,同時小指在握弓時也很吃力。所以從中弓部分開始運弓是理想的。
運弓的七個平面
小提琴有四根弦,運弓時,它的接觸面有四個單音和三個雙音共七個平面;學習小提琴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首先應(yīng)掌握好這七個平面的拉奏。在拉奏單音時,不能碰鄰近的弦或有其它任何雜音;在拉奏雙音時,弓毛同時摩擦在一個雙音的平面上,使兩根弦同時發(fā)音,不能一會單音一會雙音。在練習過程中,要非常仔細、認真,調(diào)整右臂在每個平面位置上的高度,這樣才會發(fā)出平穩(wěn)、均勻、流暢而又干凈悅耳的聲音。
運弓右手各部位動作配合
1. 大臂由肩關(guān)節(jié)起的水平動作。(這種運弓動作,是用在下三分一弓奏出;如果用弓根快速演奏分弓時,才用腕部動作代替大臂的水平動作。)
2. 小臂由肘關(guān)節(jié)起的水平動作。(這種運弓動作,常用以上半弓拉的分弓弓法演奏;如果快速演奏分弓時,只需部分或全部用腕部動作代替小臂的水平動作。)
3. 大臂由肩關(guān)節(jié)起向上抬起的動作。(這種運弓動作,主要用在上半弓換弦;如果需在弓尖快速換弦,才能用腕部的動作代替肩關(guān)節(jié)的動作。)
4. 小臂由肘關(guān)節(jié)起的轉(zhuǎn)動動作。(這種運弓動作,主要用在弓根換弦;特指在弓根急速換弦時,這微小的轉(zhuǎn)動動作能起到非常好的音樂效果。)
5. 手指運弓動作。(這種運弓動作,主要由手指動作和腕部垂直動作聯(lián)合運用,將獲得不間斷、連貫和極圓滑的換弓效果。)
6. 腕部運弓動作。(這種運弓動作只有以下情況才運用:a. 當用以代替大臂垂直動作,在弓根用快速拉奏分弓時。b. 當用以代替小臂水平動作,在上半弓拉奏快速分弓、碎弓或跳弓時。c. 當用以代替大臂轉(zhuǎn)動動作,在上半弓快速換弦時。d. 在弓根迅速換弦時。)
由此可見運弓的基本原理就是右手臂手和手指采用的自然動作,使得整個右手臂的技巧建立在一個 “ 彈簧系統(tǒng) ” 上。若自然彈簧工作得不順(指拇指、手指、手、手臂的關(guān)節(jié)),又無彈性;使用彈性非常好的弓子,發(fā)出的聲音會硬、難聽、笨拙并失去控制,所以,整個右手臂從肩到手指尖,都應(yīng)具備象 “ 機械彈簧 ” 那種超彈力性能和極高的敏捷度,把它運用到各種運弓當中,使所有的彈簧系統(tǒng)都能互相影響、互相配合地自由工作,這樣定能獲得飽滿圓潤和美妙的聲音。
弓位的分配
一般把弓分成五個部位:上半弓、下半弓、弓尖、弓中、弓根,但實際上通用的有八個部位,即上述五個部位外再加弓尖1/3、弓中1/3、弓根1/3。
上半弓:從弓中到弓尖這一段,練習時要打開右肘關(guān)節(jié),隨后肘稍向前送出;啟動小臂帶動大臂運弓至弓尖,腕部開始下垂,手臂伸直,右拇指斜指向下方,小指稍彎曲自然展開,下弓這一動作結(jié)束時,上行運弓開始前,應(yīng)馬上預感上弓這一動作,肩部和肩胛骨隨著向后下沉,后背放松,手腕略微抬起,由小臂帶動大臂推弓。
下半弓:從弓根到弓中這一段。練習時從弓根收攏的姿勢開始,打開右肩關(guān)節(jié),靠大臂和肩胛骨向后下沉帶動被動的小臂運弓到弓中部位,此時手背、手腕和小臂幾乎在一條線上。由弓中往弓根上行運弓之前,馬上預感上弓這一動作,是靠大臂提供推力;到弓根時,右拇指斜指向上方,小指自然彎曲,并能輕松自如活動和頂住弓桿,以平衡另一端弓的重量,使弓與弦在運行中走直線。
弓根:當弓子在弓根部位時,樂器和手臂形成一個 “ 三角形 ” 形狀,手腕形成稍彎曲的一個支點。
弓中:當弓子放在弓中部位時,手臂從肩部自然下垂,手背、手腕和小臂向乎在一條直線上,弓子中部與樂器、身體的位置成 “ 方形 ” 形狀
弓尖:當弓在弓尖的部位時,整個右手臂幾乎伸直,肘部稍微向內(nèi)翻,肘部所形成的角度幾乎是個 “ 平角 ” 。這一運弓動作是用小臂伸直帶動大臂推弓來做的。
基本弓法
弓法是表達音樂內(nèi)容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各種弓法所產(chǎn)生出來的基本效果,實不外兩種:*種是 “ 貫音 ” ( legato),即音與音之間互相圓滑地連貫著;第二種是 “ 頓音 ” ( sta-ccato),即音與音之間彼此斷開。所以弓法雖種類繁多,然而其效用總不外是為奏出各種程度不同的貫音和頓音的方法而已?,F(xiàn)將幾種常用的基本弓法分述如下:
1. 長弓:是指所選用的那部分弓長的連續(xù)拉奏,只要是上、下弓運奏當中無 “ 間斷 ” 的運弓都叫長弓。長弓可分為三種:
① “ 延綿 ” 音( “ spun ” tone.也稱慢長弓)
是指一弓較長時間地拉一個音,它的時值在一秒和十五秒之間。演奏時,右上肢自肩關(guān)節(jié)都配合使用。弓尖、弓根部位換弓時,手指和腕部必須參與配合,從而達到換弓圓滑,使運弓均勻、平穩(wěn),發(fā)音柔順連貫而無雜音。必須用全弓拉奏。
②連弓(legato)
拉奏的弓法與 “ 延綿 ” 音一樣,每一弓拉的時間較長。不同處是 “ 延綿 ” 音是一音一弓,而連弓是一弓里連續(xù)拉奏兩個、四個、八個及一連串不間斷的音。從一根弦過渡到另一根弦時,可以借助由大臂動作支持的手腕來拉,這種過弦動作應(yīng)極細微得完全察覺不出,不要有一點推力和硬動作。
③分弓(Détaché)
分弓是最重要的基本弓法。每弓一音,用上半弓拉奏時都從手腕起,以小臂曲伸運弓為主。大分弓(相當于快速的慢長弓)用整個右臂運弓。短分弓,用弓中部位拉奏,快速短分弓,用弓中一小部分弓拉奏,它是跳弓的基礎(chǔ),用腕、指運動來演奏。
2. 波型分弓(The détaché porte,)
演奏時,在每個音開始的地方,很細心地增加一點壓力和速度,使音有點膨大(切忌奏成重音),緊接聲音就逐漸減輕,音與音之間似斷非斷。
3. 波弓(Portato or louré,)
是每個音符都獨自形成一個波弓。音是一個接一個,開始膨脹,緊接逐漸輕下來,但聲音持續(xù)中進行并沒有停頓。它的演奏方法與波型分弓非常有相似,可以理解為波弓就是用一弓演奏許多波型分弓的弓法,它們所奏出來的聲音應(yīng)是一樣的。
4. 頓弓(Martelé,Hammer-stroke,)
演奏時,在運弓之前弓必須先 “ 咬 ” 住弦, “ 咬 ” 住弦所使用的壓力比運弓本身所需要的壓力還要大。每個音的音頭都有一個堅銳的重音,兩音之間要有停頓,用手腕的力量緊貼住琴弦而發(fā)音。若覺得單靠手腕還不能掌握時,可借助小臂輕微的壓力,但決不能用大臂或肩。
5. 連頓弓(Staccato,)
演奏時,將弓毛和琴弦始終保持接觸,每個音都有一點音頭,每一弓都要拉得非常結(jié)實,然后馬上把壓力放松。要求演奏得短而各音分離,具有彈性、快而結(jié)實有力。
6. 控制跳弓(Spiccato,)
將弓從空中掉下來,使弓與弦的接觸形成一個弧形度,發(fā)音之后即離開弦。右手要靈活地控制好弓子,以手腕為主借助小臂及手指動作相互配合,完成這一水平和垂直的動作。換弦時,主要是依靠整個手臂,加小臂的轉(zhuǎn)動動作,手和手指略微參入一點動作。
7. 自然跳弓(Sautille,)
先選好弓子最富有彈性的部位(一般在弓中附近),用盡可能短促的分弓,只用手腕而不加任何力量,跳的動作主要是依靠弓子本身的彈性和在琴弦上的反彈力而自然跳動,跳動時,弓子盡量離弦近點。